当前位置:
聊城经济社会发展 好环境凝聚发展的绿动力
时间:2017-01-05 11:22:27
字号:
来源:本站原创

  提 要

  天蓝水清,满目葱茏,城在水中,人在景中。

  击桨于东昌湖上,湖似明珠,河如玉带,潋滟波光中,一幅河湖相连、水系相通的全域水城长卷正徐徐展开。

  行走在马颊河冠县段,清澈的河水如诗如画,在近2000亩新植绿化带的掩映下,希望正悄然萌芽。

  信步于城市街头、乡村阡陌,频频出现的“聊城蓝”,正成为越发动人的背景色……

  一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按照“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的城市定位,深入做好“水、绿、洁”三篇文章,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以秀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创森”大数据

  冠县马颊河水系绿化已栽植近2000亩;临清冬季造林完成12000亩,其中鲁冀防护林完成3500亩;高唐县路域绿化提升补植力度大,国道105、省道316、省道322已全部完成栽植任务,增加绿化面积4620亩。

        01 清流汇成大美水城

  每年,730万吨乌黑如墨、气味刺鼻的污水,经过东阿县污水处理厂多道工序之后,成为了秀美洛神湖的洁净“血肉”。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工业循环冷却用水,有效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

  这样的污水治理成果,只是我市水源治理的寻常一景。今年,聊城市第三次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检查,再次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国家海河流域治污规划的90个项目,已经建成89个,98.9%的完成率远超国家要求80%的目标。

  多次取得海河迎检好成绩的背后,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环保牵头、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污染防治大格局。我市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市政管网建设中同步配套再生水回用管网。为确保断面水质达标,我市规划建设了23处与区域废水排放量相匹配的人工湿地,对稳定达标的企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一步净化处理。同时,实行“退房还岸”,精心打造“清水廊道”。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年为100%;20余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4万吨;全市规划建设大中型拦河闸和橡胶坝近20座、平原水库10余座,对不能回用的再生水及雨水资源进行调蓄,每年调蓄能力约3亿吨……环评制度严格落实,环境智慧管理平台成功建设,独立调查和“三不三直”等方式扎实运作,让聊城始终保持环保高压态势。

  水是聊城之魂。目前,以运河为主轴,连通东昌湖、徒骇河、马颊河等水系,河湖相连、水系相通的全域水城正在规划打造中。聊城迈开了将全市国有林场改造提升为森林湿地公园的步伐,加快推进彭楼灌区扩建工程,建成七个南水北调水库,狠抓中小河流和坑塘治理,处处清流,共筑大美水城。

        02 蓝天铺就城市底色

  全市禁燃区范围内161台燃煤锅炉全部拆除,建成区工地全部落实“六个百分之百”的扬尘防治标准,主城区公交车全部替换为新能源公交车……翻开2016年聊城环境保护的工作簿,一项项“全部”,是一场场环保攻坚战最直观的战果。

  打响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战”,强化机动车和扬尘污染防治,强化散煤治理……2016年,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实现了持续改善。据初步统计,PM2.5、PM10、SO2、NO2浓度分别比2015年改善14.85%、7.32%、24.39%和6.8%,“蓝天白云”天数同比增加29天。

  去年11月30日,全市902个环保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全部完成,这是我市解决群众“心肺之患”不等不靠、立说立行的最佳证明。聊城以问题为导向,以达标排放为底线,全面排查问题,逐一落实违规项目单位环境责任,倒逼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在经济形势下滑、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我市投资8.6亿元,先后建设完成了燃煤电厂烟气超低排放设施改造18套、废气收集及处理设施500多套、废水处理及深度处理设施608套,完善固废暂存设施191所,安装废水、废气在线监测设施13台套,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设备133台套。

  改善空气质量,控制煤炭燃烧污染物的排放是关键。聊城不断加大散煤治理工作力度,全市洁净型煤配送到户比例已达到80%以上。截至去年12月2日,全市已采购洁净型煤53.26万吨,完成配送到户的洁净型煤46.86万吨,全市98.56%的散煤经营户被取缔。

  “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这是水城大地的生态理想,更是一条引领城市转型跨越的绿色发展之路!

        03 绿意构筑生态空间

  绿色,是聊城发展的底色、民生的基色,更是植树造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亮色。

  驱车行进在国道309线、省道259线冠县定远寨镇路段,毛白杨、白蜡、金叶白蜡、红叶多头椿等树种沿路铺开,长势喜人。总投资13亿元的冠县清泉河三期工程,绿化面积大、档次高,成为PPP融资模式的典范。

  去年10月27日,全市“创森”动员会召开以来,各县市区“创森”工作已全面启动,森林进城围城建设、村镇绿化美化、绿色通道及生态廊道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质量提升等六大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

  一年来,我市坚持扩大绿化规模与提升绿化品质并重,着力搞好绿化设计和树种优选,做到多栽树、栽好树,乔灌花果立体搭配,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同步建设,走出生态惠民、绿色富民的新路子。去年,全市新造林地20.9万亩。

  添绿增艳,理念先行。聊城围绕城市自然资源特征、文化特色以及城市未来发展需求等,以城区绿化为核心,路域绿网、农田林网、水系绿带为框架,镇、村、社区、单位、庭院绿化为单元,片、网、带、点相结合,建设城乡绿化相衔接的森林生态体系,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创建更多绿色空间。一座景观优美、生态良好、宜居富民、文化繁荣、城乡一体的绿色城市,正在鲁西大地崛起!

  绿色,聊城发展的底色

  刘海恒

  人民群众对干净饮水、新鲜空气、优美环境的期待,就是发展的绿色底蕴。

  良好的自然生态是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2016年,我市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立说立行的举措,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水污染防治格局初现,全力“创森”取得阶段性成果,空气质量显著提高……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追求绿色发展,更需要统筹协调,做好关停并转、节能降耗的“减法”,学会生态修复与补偿的“加法”,探索生态经济、新兴产业的“乘法”。

  推进绿色发展,必须真抓实干。无论是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还是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都是为了筑牢绿色发展的底线,为经济转型升级添加强劲的“绿色动力”。

  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就能为聊城赢得永续发展的绿色动力!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