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年辉煌路 质量新聊城――我市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回顾
时间:2017-10-17 08:57:19
字号:
来源:本站原创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聊城这片热土上一片生机盎然,一场从内而外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曾经的聊城蔬菜被外地客商营销,摇身一变成为外地产品,虽品质过硬,却籍籍无名。今天,聊城蔬菜直供北京、上海,以统一的“聊・胜一筹!”品牌响彻大江南北。

  曾经的聊城制造业产品受困于低端市场,在成本竞争中苦苦煎熬,忍受着质优却价廉的窘境。今天,中通客车、东阿阿胶等拳头产品行销世界,享誉全球。

  曾经的聊城,新上的项目大多属于产业上游,产品附加值较低,只能依靠规模效应保证利润。今天,聊城的不少企业在各个细分市场崭露头角,甚至掌握了行业的话语权。

  ……

  过去五年,我市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突出聚合力、抓共建,在全市大力实施了质量强市战略,质量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

  大国工匠、消费升级、中国创造……过去几年间的热词昭示着国内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市高度重视发展内核的转变,谋求以质量提升构建新动能,建设质量强市。我市将质效优先作为全市工作的第一导向,明确将质量强市列为全市三大战略之一,写入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坚决打赢提高总量和转型升级两场攻坚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质量强市和大项目带动三大战略”。“十三五”规划还将建设中国北方高品质示范城市确定为五大城市定位之一,用专门篇章谋划质量发展。

  凡事谋定而后动。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难度可想而知。过去几年间,我市不断强化领导推动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力亲为抓质量。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景颜亲自动员部署全市实施质量强市动员大会和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动员大会等重大事项。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军继亲任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每个重要节点都亲自调度研究推进全市质量工作。副市长洪玉振不定期召开专题调度会,督促各级各部门倒逼目标,落实责任,推进工作。成立了由32个市直部门、8个县(市、区)政府、3个市属开发区管委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不仅涵盖主要政府职能部门,还纳入了组织部、宣传部、考核办、大督查委员会等党委部门,强化了质量工作推进力量。

  顶层设计还包括了分工落实机制。市委、市政府印发《聊城市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工作方案(2015―2020年)》,明确聊城质量发展的43项重点任务和6大保障措施。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每年初印发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年度行动计划,将各项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具体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市大督查落实委员会每年将质量强市工作列为重点督查任务,纳入对各县级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年度综合考核。研究制定了《质量标准品牌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将质量强市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完善了财政投入机制和质量奖励机制,确保了品牌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体系建设、质量监督抽查、技术培训教育等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

  立足高端、借力发展。市政府与中检学会、省质监局、山东检验检疫局、聊城大学密切合作,搭建了五方合作平台,建立了合作五方联席会议制度。分别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等质量专业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了多项质量课题或项目。

  过去几年里,我市成功建立了大质量工作机制,并顺利被质检总局批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2

  质量是一个全社会的共同话题,需要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还专门制定了《全民质量素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提高领导干部的质量意识,过去几年,我市分别在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举办了“聊城市党政领导干部质量发展理念教育培训班”、在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举办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专题培训班”,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级政府主要负责人等进行了系统的质量强市集中培训。市委党校将质量发展理念列入了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课程,每年进行质量工作专题培训。全市各有关部门年均举办质量强市专题培训班20余期,培训有关人员3000余人次。

  市政府还启动了“聊城质量大讲堂”项目,定期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为市四大班子领导、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市直各部门和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做质量发展辅导报告。积极争取山东省质监局支持,在聊城设立了山东省第一个质量教育基地,分项目对企业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免费培训。

  “秀美水城 品质聊城”是我市的城市质量精神,确定城市质量精神也标志着我市的全民质量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过去五年里,我市围绕质量强市建设进度,系统地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广泛开展“3・15”“质量月”等群众性质量宣传活动。通过广泛征集、充分论证,确定的聊城城市质量精神,充分体现了聊城河湖秀美、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也激励着聊城坚持崇尚质量、追求卓越,不断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

  几年来,我市的质量工作软实力与日俱增。成立了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建成山东全省第一个高等教育质量学科――聊城大学质量学院,配备了教授、副教授10人,博士学位教师12人。2016年9月,聊城大学质量学院第一届质量管理专业本科和质量管理与建设方向硕士研究生已经顺利开学。

  3

  以“冀鲁豫三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和生产性高科技服务基地”为目标,于2014年初开工建设鲁西质检中心,如今鲁西质检中心已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开始发挥作用。过去五年来,我市坚持遵循质量发展规律,坚持抓提升与打基础并重,突出补短板,着力夯实了质量基础工作和发展后劲。

  我市深入推进计量体系建设,在用计量标准达到338项,其中建立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54项、建立企业计量标准84项,能源计量和民生计量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电能计量实验室是全省三家省级电能计量检定中心之一,全市强检计量器具合格率、计量标准器具合格率分别达到96%和100%,处于全省前列。

  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初步建立了“以认证监管部门为主导、以专职执法部门为主体、以法制工作部门为监督”的认证监管工作机制,全市有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达到938张、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达到344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达到277张、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达到900张。

  实施了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工程。结合支柱产业、重点产品、产业集群和周边地区的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了一批以国家级质检中心为龙头、省级质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骨干的专业化实验室。目前,鲁西质检中心建成投用实验室面积31400平方米,国家铜铝冶炼及加工产品质检中心投入使用,获得生产许:发证检验资质,并承担国家和省监督抽查任务;国家轴承产品质检中心通过质检总局批筹。钢管产品、金属板材、化工化肥、人造板等省级质检中心和“民用四表”等专业实验室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4

  不久前,中通客车80台莫桑比克公交车交付使用,而过去莫桑比克公交市场仅有德国大众、印度TATA等少数几个公交品牌。非洲已成为中通客车主要的海外市场之一。凭借优良舒适的性能,中通客车畅销于非洲20余个国家和地区。质量强市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我市坚持以质量效益为目标,推进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带动、信誉保证一体化建设,提升了质量发展水平。

  采用更严格的标准乃至参与标准制定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话语权的关键。过去五年间,我市建立了标准资源中心,在山东省率先全面共享了60万件国内外标准资源。目前,我市企业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地方标准359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96项,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试点46家,泉林纸业成为首批山东省企业标准“领跑者”试点,中通客车列入国家工信部、财政部2016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

  为提高拳头产品的竞争力,我市以金属板材、钢管、电线电缆等聊城特色产品和产业为突破口,量身定制综合性质量提升方案和帮扶措施,创建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33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4个。如今已有269家企业实行了“首席质量官”制度,990家企业通过管理体系认证。

  品牌是企业和一个地区软实力的体现。过去五年里,我市在全省率先整建制创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1128个,成功打造出“聊・胜一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放心吃吧,聊城产的”品牌口号。培育国家知名产品10个,东阿阿胶、中通客车、金号织业进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东阿阿胶连续三届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并荣获全国质量奖。5家企业和1名个人获山东省省长质量奖,获奖企业数量与青岛、烟台并列全省第一。创建了6家省服务名牌企业,1家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19家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

  诚信是聊城人的不懈追求。过去五年里,我市将质量诚信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同步建设,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建立了质量大数据中心,运用“互联网+质量”、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用数据讲质量”,支撑质量提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过去的五年里,我市在质量强市工作方面上下同心,统筹施策,取得了显著成绩。未来,在质量强市战略的引领下,我市将大步迈向“质量时代”。

  (记者 苑 莘 通讯员 肖艳伟 )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